《夺冠》上映接近尾声中国排球亟需会“讲故事”的人

时间:2020-11-16 23:00:12阅读:43059
根据猫眼电影的实时数据,截至11月5日上午9时30分,中国女排题材的电影《夺冠》在上映42天后,票房约为8.23亿元人民币,对比《金刚川》上映14天票房7.78亿、《我和我的家乡》上映36天票房27.
  • 我和我的家乡
  • 喜剧 剧情
  • 葛优 黄渤 范伟 邓超 沈腾 张占义 王宝强 徐峥
《夺冠》上映接近尾声中国排球亟需会“讲故事”的人
《夺冠》上映接近尾声中国排球亟需会“讲故事”的人
2/5

根据猫眼电影的实时数据,截至11月5日上午9时30分,中国女排题材的电影《夺冠》在上映42天后,票房约为8.23亿元人民币,对比《金刚川》上映14天票房7.78亿、《我和我的家乡》上映36天票房27.14亿的成绩,略显尴尬。《夺冠》是否是一部好电影?这个问题了解并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夺冠》不尽人意的票房表现,也绝不代表中国排球缺乏市场潜力。在中国排球瞄准市场化和职业化改革的当下,中国排球仍旧亟需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看历史,排球独撑中国三大球

排球项目在中国体坛的地位非常特殊,中国女排甚至被称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一面旗帜。在“三大球”中,中国女排是第一个在世界大赛(1981年女排世界杯)和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冠军的,继而获得了世界大赛五连冠,并至今已成就世界大赛“十冠王”成绩的球队,这是“三大球”中其他“两大球”所难以比肩的。

同时,更由于中国女排在夺冠登顶之路上战胜的劲敌都是如美国、前苏联等“超级大国”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宿敌”,使得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通过中国女排的屡战屡胜,而获得了无以伦比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莫大信心。所以,中国女排给中国人带来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中国人对于中国女排的喜爱也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成为了一种精神传承。

但随着中国在社会经济、体育各方面的发展日益蓬勃向上,中国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可以说,中国女排所传承的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固然依旧鼓舞人们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拼搏奋进,但它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回归体育的本质。

看世界,联赛缺乏成功模板

在国家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当下,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程度越高,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对排球项目尽快走向市场并进行职业化改革的要求也就越高。中国排球协会在1996年开始推动排球联赛的改革、改制。主客场制联赛的推出、赞助商冠名联赛等等一系列措施,让中国排球开始试水职业化、市场化。

中国排球在参与职业化、市场化改革的起步虽然不算晚,但项目特点所带来的问题,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显露出来。排球项目从国际上来看,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大众化热门体育项目。排球项目规则和战术相对复杂,爱好者上手排球需要经过大量时间的训练;排球对场地要求较高,这使得看排球和打排球对于普通人而言,“门槛”都显得略高;同时,排球比赛隔网相对的特点,又使得排球缺乏足球、篮球那样直观地令人感到强烈刺激和兴奋的身体对抗,也让排球在与其他对抗类体育项目争夺球迷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此外,无论国际排联的比赛还是为排球人津津乐道的意大利排球职业联赛、土耳其女排职业联赛等,固然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但市场热度和赛事体量其实也远远不能和足球、篮球等历史悠久的成功职业赛事相提并论。可以说,排球项目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职业联赛发展模板。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也必须去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道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很难照搬或复制其他的所谓“成功经验”。

这些年,中国排球联赛的热度往往伴随着中国女排在国际上取得佳绩而呈现不规律的波动。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中国排协推动新一轮职业化改革,在更名“超级联赛”之后,曾迎来短暂的热度。然而,这种热度也随着中国排球协会与联赛商务合作伙伴在2020年宣布“分手”而又一次地出现高度不确定性。

中国排球未来的发展一定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介入,仅仅依靠女排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佳绩来提振民众和社会资本对于排球的热度,只能是短暂的而非长远的。所以,中国排球必须有真正了解、熟悉排球项目发展规律,同时又能够讲故事、会讲好故事的人来带动市场对于排球的热情。

看男排,还记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吗?

话说回来,排球运动不是只有女排,甚至我们现在显得过于健忘,忘记了男排也是曾经的世界劲旅,也是中国体育迷眼里的宠儿——“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响彻中国大地的口号,就是对中国男排最好的褒奖。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81年3月20日的香港伊丽莎白体育场,这里上演的是中国男排冲击世界杯门票的关键一役,他们和韩国队争夺第四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出线权。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男排实现了3比2的大逆转,在这场耗时2小时45分钟的比赛中最终获胜,消息传到北京,北大学生率先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口号并迅火遍全国。时至今日,笔者和一些老球迷聊起男排时,他们仍能瞬间背出球队的首发阵容:“中国队派出二传沈富麟和胡进,副攻汪嘉伟和曹平,主攻侯杰和徐真……”

是啊,正是沈富麟、胡进和汪嘉伟等人书写了中国男排早期的荣光,他们在继承了传统快攻打法的基础上(亚洲的优势),又创新了“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快攻战术,不少战术打法至今仍是排坛上的常用套路,这使得中国男排在当时的世界排坛打法新颖独特,两次获得了世界杯的第五名(1977年和1981年),一次获得世锦赛的第七名(1978年)。

尽管未能登上领奖台,但并不能就此否定中国男排的成绩,尤其是汪嘉伟,在1977年男排世界杯上就入选了组委会评出的最佳阵容,他在网前完美展示着中国男排创新的前飞、背飞等战术,震惊了当时的世界排坛,被誉为“世界排坛第一飞人”。

所以,那个时期,中国男排绝对是世界级的存在,汪嘉伟也绝对是亚洲体育圈屈指可数的偶像级人物。

看未来,期待“汪嘉伟”来激活排坛

说汪嘉伟是偶像级人物并非恭维话,他球打得好,人长得帅,当时有不少球迷为了看他打球专门从世界各地飞到中国内地来为他助威,也有日本女球迷为看他把对界面酒店包下来的传闻,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除了球场上自身的表现征服了球迷之外,汪嘉伟还在年轻时就体现出了优秀的团体意识和牺牲精神。1983年在未能获得奥运资格中国男排重建,仍处在当打之年的汪嘉伟未能进入队员名单,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上学来为自己充电,到日本体育大学就读;但1986年重新听到国家队的召唤时,他又毫不犹豫回国重披战袍,和队友一起站在了汉城亚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

在彻底无法登场比赛后,汪嘉伟又用教练的身份为中国排球事业做着贡献:1997年年初他回国执教中国男排,几个月后就率队亚锦赛上重新夺回了久违15年的冠军;次年的曼谷亚运会,中国男排再次夺冠,汪嘉伟也成为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获得过亚运会冠军和亚锦赛冠军的中国男排第一人。

现在的汪嘉伟在经商,但他并未隔断和排球的联系,最近几年他曾多次为中国女排取得的优异成绩发出个人奖励,2011年女排夺得世界杯第三名他以个人名义奖励女排200万,2015年女排重夺世界杯冠军他更是个人奖励女排300万(他还有两位朋友也分别奖励女排100万)。不过,汪嘉伟并非只关注女排,2014年亚洲杯前夕,他为男排开出了400万的夺冠奖金,可惜男排队员未能把金牌挂在胸前。“结果亚洲冠军输掉了,教练队员被我臭骂一顿。”汪嘉伟仍旧是那个不服输的性格。

而从汪嘉伟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未来男排出现更多“汪嘉伟式”队员的可能。

我们欣赏姚明在出任中国篮协主席后中国篮球的一系列变革,也期待未来能有讲好中国排球故事的人出现。

答案,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