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守初心展现大国自信,担使命抒写博大胸怀
《特赦1959》:守初心展现大国自信,担使命抒写博大胸怀
在建国70周年到来之际,献礼剧《特赦1959 》以“特赦”为切入角度和核心主题,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历史高度上,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对国民党高级战犯进行思想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同时,从普通人生活的变化侧面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作为首部以“特赦”为表现主题的历史题材剧,《特赦1959》不仅填补了国内电视剧题材的空白,更是以博大的胸怀和大国的自信再现那段峥嵘岁月。
荧屏首现“特赦”题材,站在人性的角度再现特殊岁月
战犯改造是一件历史大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改造战犯则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这不仅能够让那些顽固的战犯既“口服”又“心服”,而且以更高的历史站位和博大的胸怀向世人展现大国自信。《特赦1959》正是描写了我们的先辈如何改造国民党高级战犯这一艰难过程,并深刻解答了“为什么我们要改造战犯”这一疑问。
“让敌人认同我们,比在战场上打败他们更难”,那么如何来改造战犯呢?功德林管理所所长
那么,如何表现战犯的改造过程呢?《特赦1959》抛开以往主题先行的表现方式,站在人性的角度,从人物心路的变化来展现战犯改造的过程。
剧中,
面对这些困难,以王英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摒弃成见,以共产党人博大胸襟,一方面积极救治杜聿明、陈瑞章等重病的犯人,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改善犯人生活条件、政治地位,进行政策宣讲等层层推进的方式逐渐感化、改造他们,真正地从思想上征服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战犯们不断地被感化、逐渐接受改造并最终重获新生。
以小见大,透视十年经济建设筚路蓝缕之路
《特赦1959》除了改造战犯这一明线之外,还有一条从普通人的视角,再现新中国通过十年经济建设筚路蓝缕之路取得伟大成就的暗线。
剧中,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这十年,既是战犯改造的十年,也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发轫建设的十年。剧中的暗线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以及敌对势力的威胁的重重困难,一代革命先辈奋力开创取得伟大成就。
这其中既有经济层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国民经济首个五年计划实施、土地改革等,也有从政治层面第一部《宪法》、《婚姻法》的颁布,还有对战犯的“特赦”等重大历史成就。
而这些变化的展现则是从普通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变入手,以小见大,多个侧面展示这些成就。
在剧中,我们可以通过剧中普通年轻人的视角,将大杂院的生活,功德林以外的新社会风貌与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有机地串联起来,并贯穿剧作始终,比如,从
王英光弟弟的灯泡厂缺少技术人员,而战犯
以艺术真实展现历史真实,抒写先辈博大胸怀
如何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准确、艺术的呈现出来,是当下历史题材剧普遍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特赦1959》较好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艺术真实融于历史真实之中,恰当的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一代革命先辈的伟大事迹以及博大胸怀。
在人物的塑造与刻画上,通过艺术改编塑造历史人物。《特赦1959》根据大量的史实进行改编,杜聿明、王耀武、
在故事情节上,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艺术化的加工来增加戏剧冲突。比如,剧中对黄维、杜聿明、王耀武的改造,尤其是面对黄维改造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共产党人以博大的胸襟从容面对,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故事情节设置,既尊重了历史,同时最大程度地展开想象,艺术化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以博大的胸襟改造战犯的那段峥嵘岁月,融艺术真实于历史真实之中,真实感人。
《特赦1959》在首播当天就取得CSM全国网收视率1.09%,收视份额4.65%,全网实时收视峰值达1.55%,高居全国同时段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收视飘红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特赦1959》凭借新颖的视角、稀缺的题材、过硬的质量在火热的八月成功出圈。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